用科技创新惠农兴农
来源: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24-09-20点击次数:560
在新疆且末,借助盐碱水还原海水技术和生态智能恒温循环系统,10万尾优质海洋鱼成功落户沙漠腹地,为当地产业发展开辟新空间;在浙江青田,标准化冷链包装流程使杨梅保鲜期大幅延长,新鲜杨梅得以远销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量价齐升让果农鼓起“钱袋子”……放眼各地,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走进田间地头,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是催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进农业产业机械化、智能化,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和产业绿色转型。近年来,伴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在农业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农业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实力整体进入世界前列。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科技装备已成为护航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场景的接连涌现,让农业生产焕发新面貌。不过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在核心种源、农机装备等领域还存在提升空间,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仍有较大潜力,农业科技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须进一步发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以技术变革带动理念变革、模式变革、产业变革,加快塑造农业发展新优势,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更坚实的科技基础。
坚持需求导向,提升全链条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要避免科研、生产“两张皮”,必须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的研究导向。一方面,聚焦核心种源、农机装备、耕地质量、节能节水等关键领域,强化前沿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地情,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一体化创新,以先进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近年来,山东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新模式,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通过搭建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强化科技驱动力,在盐碱地改良、耐盐碱作物选育、智能化农机装备、盐碱地生态治理等多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持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将助推农业创新效能的整体提升。
完善协同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加快迈向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重要的发力方向。农业企业一头连着小农户,一头连着大市场,在汇聚整合创新资源要素、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须不断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着力培育更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领军企业,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长期密切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融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难点堵点,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涵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平台,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让农业科研成果产得出、用得上、能获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助力增产增收。
培厚人才土壤,激发创新活力。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效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离不开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支撑。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造就一支知农、爱农、兴农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才能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培养契合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作出的部署中,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自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建立以来,科技小院已成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开展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开辟了乡土育人、实践育人的新路径,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颇具启示。面向未来,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用好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等工作模式,以培养、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积极性,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施展才华,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必将更加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