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许昌市十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的通知
许政办 [2023] 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十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3年4月16日
许昌市十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
为不断提升我市产业集群竞争力,壮大集群规模,提高集群质量,培优集群生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思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理念,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了智能电力装备、再生金属、硅碳新材料、发制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人工智能、电梯、食品等10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据测算,2022年十大产业集群营收总规模约为43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为86%,其中,智能电力装备、再生金属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以再生金属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纳入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硅碳新材料产业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许昌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全球最大的人造金刚石生产基地和发制品生产基地。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把准主攻方向、壮大产业集群”要求,坚持用产业集群思维抓产业,以提升集群能级、创新能力、链条水平和优化生态为目标,立足许昌实际,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巩固提升智能电力装备、再生金属、硅碳新材料、发制品4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人工智能、电梯、食品6个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清单化、产业链条图谱化、产业培育精细化,加快构建龙头引领、梯队协同、链群互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为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打造“五个强市”提供强大支撑。
(三)培育目标
力争“十四五”末,培育形成智能电力装备、再生金属2个两千亿级,硅碳新材料1个千亿级,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制品、食品、超硬材料5个500亿级,人工智能、电梯2个200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创建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批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培育重点方向
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实施集聚发展、龙头引领、延链延伸、创新驱动、项目强基、优化生态六大行动,推进产业集群清单化、产业链条图谱化、产业培育精细化,打造集群竞争新优势。
(一)巩固提升4大产业集群
巩固提升智能电力装备、再生金属、硅碳新材料、发制品4个产业集群优势地位,优化产业生态、拉长产业链条、强化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1.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以龙头带动、硬软互动、加速配套为着力点,巩固提升特高压、智能电网、充换电等智能电力装备核心产业领先优势,做大做强存量产业,提升本地产业配套能力。聚焦“双碳”战略实施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新兴产业培育,拓展布局新能源系统服务领域,推动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向智能化、成套化、国际化、服务化、高端化转型发展,建成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特色电力装备制造基地。
(2)产业布局:优先布局许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魏都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许昌建安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
(3)龙头企业:聚焦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做大做强行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着力引进一批电力装备产业链配套企业,加快构建“龙头+配套”企业群体。
(4)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发、输、变、配、用、调”六大产业链条,推动研发、中试、生产、检测全产业链发展。一是做大新能源发电装备(风电、光伏、核电)、输变电装备、配用电装备、大电网安全与控制设备、电网信息和通信、轨道交通装备、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结构、智能二次设备检测、电力电缆、电缆桥架等存量产业。二是扩大一二次深度融合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配用设备、轨道交通“四电”关键零部件、带电作业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并网设备、新能源发电装备配套件、低压电器、智能一次检测设备、新型储能、智能运维、系统集成、电力安防、现代服务业等增量产业。
(5)产业生态:发挥许昌电气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资源整合共享能力。开展基础前瞻性技术攻关、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研究和重大关键产品研制,申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二次设备、直流控制保护、换流阀、电能表、绝缘斗臂车、配网终端等领域国产化关键技术,加快国产化高端装备推广应用,组建智慧能源装备创新联合体,建设全国性的电力装备创新科研中心。加快结构调整、企业联合和产业重组,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科研、设计、制造、成套服务和工程施工一体化。
2.再生金属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按照“原材料+制成品+精密制品”的产业延链思维,调整优化再生金属品种结构,改造升级再生金属工艺,推动再生金属产业向下游高端领域延伸,大力发展再生金属深加工制品,积极培育现代物流和生产性服务业,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再生金属产业基地。(2)产业布局:优先布局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园。
(3)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相关企业发展,加快构建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企业“雁阵”,培育5家上市企业、3家超百亿龙头企业。
(4)产业链条:一是完善不锈钢加工及制品产业链。加快推进不锈钢全产业链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汽车、建筑、家居、餐厨具、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等行业需求,做大做强300系列不锈钢,加快400系列不锈钢发展以及双相、超级双相不锈钢等高端产品技术研发及生产,逐步减少200系列不锈钢,打造北方地区最大的、国内领先的再生不锈钢生产和不锈钢制品加工基地。二是推动再生铝产业链转型。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铸造、建筑型材、工业型材挤压、铝板铝箔压延、建筑装饰产品等深加工产品,打造全国知名的再生铝加工及铝制品生产加工基地。三是扩大再生铜产业链规模。大力发展再生铜精炼、加工、精细制造产业,推进高端铜管、铜板带、铜箔三大产品类型,进一步扩大铜精炼产能,引进阴极铜项目、低氧铜杆铜线芯、漆包线、铜排、铜带、铜合金棒材、内螺纹铜管及覆塑铜管、电解铜箔等项目,支持开发高性能铜管、管棒、铜丝。
(5)产业生态:支持建设中南再生资源研创中心、河南省不锈钢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葛实验室。重点推进熔炼、环保、固废、危废处置、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创新,分环节、分层次构建再生金属产业“许昌标准”体系。支持建设标准化绿色加工配送中心和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形成回收辐射全国、交易影响全国的格局。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以多式联运物流园建设为依托,加快建立集物料存储、运输、配送、信息服务、装卸、搬运、集散中转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3.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深化与平煤集团、隆基绿能、河南省投资集团战略合作,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高端硅材料、高端碳材料、气凝胶材料等三大先进材料,提升集群内企业绿色化、智能化、科技化水平,加快打造千亿级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展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国内一流高校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煤焦油全流程实验室、原子催化新材料联合实验室、硅材料实验室和气凝胶复合材料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全方位服务于硅碳新材料产业发展。
(2)产业布局:优先布局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许昌魏都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
(3)龙头企业:深化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战略合作,以大型骨干企业为引领,引进更多延链补链强链配套企业,加快培育形成3-5家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带动作用大的硅碳新材料企业。
(4)产业链条:一是硅材料产业链。提升高纯硅烷产能,推进电子级(区熔级)多晶硅、纳米硅粉、颗粒硅、光伏硅、有机硅、新材料产业发展,形成从“氢气→高纯硅烷→电子级多晶硅→区熔级多晶硅→单晶硅→晶圆片→芯片”产业链。二是碳材料产业链。推动碳材料向碳纤维方向延链补链发展,发展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碳纤维、石墨烯、电池负极材料、可纺沥青、中间相煤系沥青碳纤维工业化产业,形成从“煤焦油深加工→纺丝沥青→碳纤维”产业链。三是光伏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光伏玻璃、光伏电池片、电子特气、铝边框、银粉银浆、光伏辅材、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BIPV等产业,形成“单晶硅→电子化学产品→银粉银浆→玻璃边框→电池组件→光伏电站”产业链。四是炭素产业链。发展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类、特种石墨类、石墨综合利用产业,形成从“煤焦油深加工→针状焦→石墨压型→特种石墨(石墨电极)”产业链。五是储能电池产业链。发展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储能电池、储能电站,形成从“焦油深加工→中间相焦→负极材料→锂电池→储能”产业链。六是气凝胶产业链。巩固扩大二氧化硅气凝胶产业规模,引进关联项目,提升材料隔热性能,形成从“二氧化硅气凝胶→保温毡板→纺织品、隔热材料应用”产业链。
(5)产业生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布局实验室和中试基地项目,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对接融通,力争实现更多零的突破,对硅碳新材料、光伏新能源上下游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关,以原始创新带动应用创新,加快产品走向市场的步伐。支持企业提升智能水平,研发推广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稳步推进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置站、环境监测站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水、电、气、热等要素保障能力。
4.发制品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优化调整发制品产业结构,加强化纤发、发套、新型纤维材料、新型绿色助剂等产品和生产工艺研发,推进发制品标准制定和实施,大力发展产品设计、检验检测、节庆会展、电子商务等产业,推动传统营销渠道与跨境电商“双轮驱动”,加速布局“海外仓”,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深加工、终端产品迈进,夯实全球发制品产业基地。
(2)产业布局:优先布局许昌建安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禹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昌魏都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
(3)龙头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联合、重组、代加工等形式整合部分中小企业,提升行业集团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培育30家左右拥有知名品牌、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出口企业。
(4)产业链条:一是优化发制品生产制造产业链。引导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的转变、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变、中低档产品为主向高中低相结合并突出高端产品转变,推进产品升级、结构优化。二是完善发制品销售产业链。建立海外仓、体验店、仓储物流中心、展览展示中心等境外销售体系,探索通过跨境B2B、海外O2O、跨境B2C模式,创新应用移动互联网工具,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产品(发制品)服务(美发服务)相融合的新型市场渠道。
(5)产业生态:依托中国(许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中国(许昌)国际发制品交易市场,优化政府服务,降低制度型成本,提升物流便捷度。积极开展品牌培育,打造发制品国际品牌。围绕“新材料、新工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研发,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建立发制品行业急需的创新型和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探索推行实训式、定制式、公司式等发制品及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孵化模式。
(二)积极培育6个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人工智能、电梯、食品6个产业集群,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1.超硬材料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加快引入超硬材料上下游企业,大力发展工业用金刚石、切削刀具、拉丝磨具、精密工具与培育钻石、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钻石打磨、首饰加工及销售等,形成涵盖研发、生产、检测、交易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造全球超硬材料、培育钻石产业基地。
(2)产业布局:优先布局长葛市超硬材料产业园、禹州市超硬材料产业园。(3)龙头企业:巩固提升龙头企业优势,做大中小企业规模,加快引入工业用超硬材料及制品、首饰用培育钻石、第三代半导体及功能应用等企业,培育3家左右国内领先的龙头企业。
(4)产业链条:一是提升工业用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链竞争力,做大做强锯切工具、磨削工具、钻进工具产业规模和市场容量。二是提高首饰用培育钻石产业链规模。提高培育钻石合成技术,加快金刚石功能化应用,培育宝石级金刚石大单晶,巩固人造金刚石优势,开发钻石打磨、首饰加工及销售等新兴业务。三是拓展第三代半导体及功能应用产业链。加快金刚石CVD制造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探索和储备金刚石在电子信息、光学、热学等新型功能应用技术,积极推动大单晶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规模化应用。
(5)产业生态:推动专业机构和行业协会发展,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品牌推介。依托超硬材料产业研究院和超硬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组建国家级超硬材料创新研发中心、工业级金刚石高端应用中心、大颗粒高纯度功能性金刚石研究中心,成立国家级培育钻石检测中心和质量品级验收中心,建立和规范行业标准,设立超硬材料商品交易中心。
2.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两引两提”为路径,大力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加快引进汽车电子企业,提升零部件集群规模和优势,完善提升配套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一流的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建设具有特色优势的新能源及零部件汽车产业基地。
(2)产业布局:优先布局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建安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许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禹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昌魏都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
(3)龙头企业:以现有整车企业为牵引,推动零部件企业提质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整车、汽车电子、零部件、产业配套等企业,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4)产业链条:一是整车产业链。引进国内知名品牌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推动整车企业优化开发新车型,突破整车设计、新能源动力总成、整车匹配等关键技术,加大专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改造,扩大新能源专用车规模。二是汽车电子产业链。发展车体电子控制系统,大力引进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与安全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等企业。发展车载电子电器产业,引进车载视听娱乐、智能导航、语音互动、影音娱乐、泊车辅助、行车记录等企业。培育发展车联网及智能驾驶产业,拓展车用智能传感器、车载嵌入式软件、车载智能处理平台、智能交通管理等领域,大力引进车联网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等企业。三是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提升动力电池产能规模,推动充电设备技术升级,加快重卡换电推广应用,做大做强传动轴、轮毂、发动机、玻璃、底盘、变速箱、电机、电控、轻量化材料等通用基础件规模,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四是汽车配套产业链。发展汽车服务和后市场,建设汽车及零部件销售和服务产业园,探索建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和引进电池检测、试验、回收、梯次利用、拆解处理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5)产业生态: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政策,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坚持培育与引进龙头企业并重,加强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创新和项目布局,构建完善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推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物流配套、人力资本、服务网络等协同发展,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共生。
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聚焦生物制药、高端化药、现代中药、先进医疗器械等领域,以企业培育、平台建设、项目引进为抓手,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加速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着力打造全国“华夏药都”、国内重要的生物技术药研发和生产基地、国家级医用防护用品生产储备及进出口基地。
(2)产业布局:优先布局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建安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禹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鄢陵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许昌魏都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
(3)龙头企业:推动本土企业提质增效发展,大力培育2家以上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原料药、化学药、中药饮片、医用辅料、医疗器械等关联企业,持续壮大市场主体规模。
(4)产业链条:一是发展化学药产业链。围绕有临床价值的改良型新药,以及市场紧缺、附加值高的特色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积极发展创新药、特色化学原料药和关键中间体。以上游原料药研发带动产业链中游仿制药、医药产品生产制造,不断增加药品一致性过评种类,促进仿制药替代使用,打造具有特色的高端医药中间体、原料药、仿制药绿色生产基地。二是发展现代中药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上游种植规模,加强对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开展道地中药材认证,创建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建设一批示范种植基地,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鼓励中药制药企业将质量保障体系向种植环节延伸。加强道地药材产地加工和产地仓储能力建设,提升中药材仓储能力,建设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重塑禹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品牌。积极依托道地中药材,从传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生产向功能食品、保健品、日化产品及消毒杀菌产品等领域延伸。
(5)产业生态:落实国家、省、市级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对接河南省生物医药新材料引导基金,重点在创新药、高端仿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用耗材等领域进行资金支持。大力开展产学研校协同创新,加强专业性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研发活动全覆盖。开展各类医药文化展示、宣传活动,提升我市医药产业软实力。
4.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基础软件技术研发适配,布局硬件生产制造产业,拓展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场景,培育人工智能领军企业,集聚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建设一批创新示范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融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2)产业布局:优先布局许昌建安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许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魏都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
(3)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加快形成3-5家创新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
(4)产业链条:一是布局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发展环境监测、智能终端、汽车等领域传感器,发展基于MEMS(微电机系统)工艺的新型红外、气体、压力、流量等智能传感器,提升智能仪器仪表的研发制造水平。二是发展智能芯片产业链。加快提升电子级多晶硅、区熔级多晶硅、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及产业化能力,突破面向云端服务和行业终端应用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制造、测试技术,发展边缘计算芯片、车轨级智能安全芯片、智能滤波芯片。三是发展智能软件产业链。支持电网智能巡检、无人驾驶等领域智能软件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引入机器翻译、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图像语音识别、智能工业控制、自然语言交互等应用软件及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四是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开展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研发,推动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决策及人机智能融合等技术应用,加快发展巡检、物流、焊接、搬运等智能机器人。五是提升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计算产业链规模。依托建安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完善服务器、PC机生产基地建设,引进配套软硬件生产企业、适配中心、研发机构集聚,开发高性能计算机、大容量存储服务器等高端整机产品,加强与超聚变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形成AI赋能整体解决方案。
(5)产业生态:推进人工智能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方面应用,支持和引导企业在涉及生产、管理、物流和营销等关键业务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布局建设集专业化服务、创新型孵化、多资源整合、产学研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对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研发平台建设、创新应用示范等政策支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建设,持续提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支撑能力。
5.电梯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以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为中心,发挥电梯自动扶梯核心产业优势,拓展升降机制造领域,培育和引进相关配套零部件产业,提高产品本地配套能力,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完善下游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梯制造、研发、检测与服务基地。
(2)产业布局:优先布局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
(3)龙头企业:壮大整梯和关键配套企业规模,积极引进1-2家国内外知名品牌整梯生产企业,加快引进电梯关键配套企业。
(4)产业链条:一是大力发展整梯产业链。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高速、节能直升客梯产品,加快发展载货电梯、医用电梯、观光电梯等专用电梯,研发生产各种自动扶梯和人行道。二是壮大核心配件产业链。加大曳引机、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导轨系统、门机系统等关键配套产品的研发力度,承接公用件、轿厢、轿架、非标轿架、门机、门板、门套、层门、接线盒、电钳件、导轨连接板、导向轮、连接板、爬梯、曳引机护罩、防火门、油盒、自动门板、护脚板、门机变频器盒等配套企业落地。
(5)产业生态: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电梯及关键配套件等共性基础技术的引进和自主研发,支持机器人、物联网、智能制造与电梯企业制造能力融合发展。创建电梯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产品质量检测、科技创新、质量认证、出口认证与检测等服务。加强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建设电梯产品展示和物流中心。推动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由销售向“产品+服务”转变。围绕节能环保,大力推进电梯生产实行全过程清洁管理,重点建设电梯回收再制造中心,推进整梯及零配件的回收和再利用。
6.食品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抢抓全省大力发展预制菜和酸辣粉产业机遇,深入开展食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大力发展特色食品产业园,培育壮大食品产业集群,强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增强食品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打造全省特色食品产业基地。
(2)产业布局:优先布局长葛市、建安区、禹州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东城区。
(3)龙头企业: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做优做强、中小型企业做特做精、小微企业规范发展,培育百亿级食品企业2家,十亿级食品企业1家,五亿级食品企业8家。
(4)产业链条:一是提升烟草产业链能级。重点在挖掘技改潜能、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形成装备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巩固我市烟草产业在全省的领先位次,建设全国烟草强市。二是壮大特色食品加工业规模。以发展肉制品、面制品、蜂产品、豆制品、红薯制品、白酒饮品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壮大龙头企业,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加快培育知名品牌。三是发展新兴食品产业链。抢占预制菜新赛道,巩固我市肉制品预制菜基础,推动预制菜项目建设,优化完善“中央厨房”布局,打造全省重点预制菜研发生产基地。招引国内知名酸辣粉企业,开发食用性、功能性、便利性酸辣粉产品。发展食疗养生、功能性营养保健、特医食品、膳食营养补充、特殊膳食等大健康食品产业。
(5)产业生态:优化原料供给,建设“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主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大力支持食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和绿色改造,提升食品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引进食品产业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高标准谋划建设集产品研发、食品加工、检验检测、物流仓储、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型食品产业综合体。完善产业链配套,发展壮大食品机械产业,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发展可降解包装材料。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食品销售渠道,支持食品企业建立“产运销一体化”运营体系,持续完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培育许昌食品知名品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工业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商务局及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许昌市十大产业集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坚持市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集群机制,组建10个产业集群推进工作专班,由市级领导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分别担任“群长”和“盟长”,实行月度工作例会和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集群发展难点堵点。其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推进再生金属、生物医药、硅碳新材料3个产业集群建设,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推进智能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电梯、食品5个产业集群建设,市科学技术局牵头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建设,市商务局牵头推进发制品产业集群建设。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发展工作,建立相应的联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加大推进力度。
(二)建立工作机制。按照产业集群清单化、产业链条图谱化、产业培育精细化的要求,加强产业研究和分析,分产业制定产业集群培育实施方案,建立产业链群图谱、重大事项、重点提升企业、重点项目、重点招商企业、重点创新平台、支持政策等7个培育清单,明确年度培育计划、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逐项攻坚,加快实现“一集群、一专班、一方案、一基金、一产业联盟、一套支持政策”的工作体系,精准高效推动十大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三)强化督导评估。各专班要加强对产业集群运行监测分析,定期调度7个培育清单推进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产业集群培育工作督导机制,每半年对各专班、各县(市、区)产业集群培育情况进行评估,对管理不善、推进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对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激励奖励,并总结经验,加快推广。